战败后的印度政府试图通过发布所谓的战果声明,减少舆论压力,却被广泛质疑。这场空中较量不仅让莫迪的强势形象受到重创,也首次暴露了印度军队在实战中的脆弱与装备依赖进口的尴尬。随之而来的,是特朗普挥舞着关税大棒,将印度推上了更加艰难的经济道路。
如坐针毡的莫迪,迅速启动了两套反击策略:一是在国内煽动民族主义情绪,二是在外交上向中俄靠拢。
莫迪首先转向了一项他最擅长的武器——民族主义。在8月8日,印度人民党发布了一张极具戏剧性的照片,展示了莫迪在遭受来自美国的“经济侵略”下,仍然以身作则,保护着无辜的农民。这一表演的意图显而易见:试图将民众的目光从眼下的经济危机转移到国家尊严上。然而,这种策略的虚伪性也不乏其人。
在他的声明中,莫迪高呼“不惜一切代价支持农民”,却故意避开了诸多敏感话题,例如美方要求印度开放市场的玉米、大豆和乳制品等产业。因为这些问题直指印度国内复杂的宗教与农业矛盾,而莫迪在这些敏感的领域无计可施,便只能选择缄默。然而,民族主义的牌打得不错,却并不能真正解决经济的问题。
在即将到来的比哈尔邦议会选举中,莫迪必须通过调动民族情绪来重新取得民众支持。这个拥有1.3亿人口的邦,在经济上一直处于滞后状态,失业率高企。如果莫迪未能在这一关键战役中胜出,那么他作为领导者的威望将遭受到空前打击。
同时,莫迪意识到光靠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难以解救此时的困境,外交上的应对同样重要。美国宣布对印度商品征收50%关税的第二天,莫迪的国安顾问便飞往莫斯科,与俄罗斯进行紧急磋商。此举看似是在寻求与中俄建立更深层次的战略合作关系,实际上也是一种对美国施压的反击信号。
在阿吉特·多瓦尔的努力下,双方讨论了能源及防务合作等议题,显示出印度并非没有其他选择。同时,印度也开始暂停原定从美国采购的武器,包括“斯特瑞克”战车和P-8I反潜侦察机。这一暂停不仅是对美国施加经济压力的间接回应,也是对外界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号:印度在安全问题上不会轻易妥协。
未来,随着上合组织峰会的临近,莫迪将再次在中俄之间展现他的外交智慧,试图在全球大国竞争的夹缝中为印度争取更大的空间。他深知,完全倒向任何一方都是危险的,而在复杂局势中保持灵活的立场,才是最可行的生存之道。
莫迪的这一系列反击策略能否真正奏效,依然悬念重重。随着外部压力的不断加大,印度经济已经受到了显著影响,卢比贬值、外资撤出、制造业空心化等问题已然突出。与此同时,俄罗斯石油遭遇制裁后,印度不得不寻求高价中东原油,进一步加剧经济困境。这些变化意味着,莫迪的“印度崛起”战略能否维持,还需时间来检验。